空間計算的終局之爭:Meta的最新答案是AI+AR
日前,在Reality Labs 成立 10周年之際,Meta 發(fā)布了一篇博客文章,并在末尾預告將推出有史以來的第一副 AR 眼鏡,這款產(chǎn)品會將現(xiàn)有的兩個空間計算的產(chǎn)品線(Quest 3 和雷朋 Meta 智能眼鏡)整合起來,形成AI+AR眼鏡的新形態(tài)產(chǎn)品。原文鏈接在此:https://about.fb.com/news/2024/04/celebrating-10-years-of-reality-labs/ 。
其實在蘋果 Vision Pro 發(fā)布之后,下一代通用計算平臺之爭就有了新的變化,如果說原來是 VR/元宇宙與 AR 之爭,那現(xiàn)在就是 MR 和 AR 之爭。
前者通過采用 VST(視覺透視)方案實現(xiàn)了對 VR 和 AR 的兼顧,走的是先構建空間體驗和生態(tài),再尋求佩戴的輕量化;后者則是堅持 OST(光學透視)方案,走的是先確保日常佩戴體驗,再尋求更好的空間體驗和生態(tài)。
前者最好的代表當然還是 Vision Pro,后者的代表是一眾國產(chǎn)輕量化 AR 眼鏡。現(xiàn)在,Meta 相信,隨著 AI 技術革命性突破的到來,AI 加持下的 AR 眼鏡才是「天選之子(The Chosen One)」。
Meta 的 AR 眼鏡之路:先做好眼鏡本身
在嚴格意義上,Meta 的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 AR 眼鏡其實還沒亮相。
去年底,Meta CTO Andrew Bosworth 透露過這款代號「Orion」的 AR 眼鏡將于 2024 年亮相。到了今年初,更有媒體 Bussiness Insider 援引知情人士稱,Meta 將于今年 Connect 大會上展示一副「真正的」AR 眼鏡。
這也會是 Meta 的第三代智能眼鏡。
2021 年 9 月,Meta 和知名眼鏡品牌雷朋聯(lián)名發(fā)布第一代智能眼鏡;兩年后的 2023 年 10 月,Meta 又和雷朋聯(lián)名發(fā)布了第二代智能眼鏡。
第二代雷朋聯(lián)名智能眼鏡,圖/ Meta
縱觀 Meta 的兩代智能眼鏡,首先都是正常的時尚眼鏡,其次才是智能眼鏡。這是所有 AR 眼鏡都沒有做到的,過寬的鏡腿、仍舊稍重的佩戴以及有線連接的方式,始終讓這些 AR 眼鏡離出街、日常使用還有不小距離。
第一代雖然銷量慘淡,但到了第二代,Meta 大幅提升拾音質量和視頻拍攝質量,支持了 Instagram、Facebook 等平臺的第一人稱視角直播,還引入 Meta AI ,通過語音指令支持絕大部分功能操作的實現(xiàn)。
圖/ Meta
隨之而來的是,Meta 第二代智能眼鏡的熱度和銷量都遠超預期。
去年底,雷科技在 YouTube、X 等平臺上就經(jīng)常能看到相關的評測和體驗,同時根據(jù) Meta 在財報會上的透露,二代智能眼鏡去年第四季度發(fā)貨量已經(jīng)超過 30 萬副。為此,鏡片生產(chǎn)商依視路陸遜梯卡(雷朋母公司)已經(jīng)在尋求擴大生產(chǎn)。
而在引入 AI 之后,Meta 下一代智能眼鏡的計劃就是延續(xù)「先眼鏡」的策略,在新增支持 AR 顯示功能的同時,重點還是結合 Meta 最新的 AI 技術。
在產(chǎn)品正式發(fā)售之前,我們很難知道 Meta 的第三代智能眼鏡在 AR 方面會有多「真」,不過至少可以確定,盡管同時走了 MR 頭顯和 AR 眼鏡兩條路線,但在 AI 革命如火如荼的今天:
比起當下的「銷量支柱」Quest,Meta 更看重的還是 AI 加持下的 AR 眼鏡。
MR 不會消失,但 AI+AR 才是終局?
「隨著這兩種技術路徑的融合,AR 眼鏡將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!挂恢芮埃琈eta Reality Labs(現(xiàn)實實驗室)在慶祝成立十周年的那篇文章中寫道。
Quest 3 的 MR 體驗可以讓用戶同時沉浸在物理世界和數(shù)字內(nèi)容的協(xié)同交互之中,雷朋聯(lián)名 Meta 智能眼鏡則能讓用戶享受到 Meta AI 的實用性與娛樂性,但 Meta 認為,在 AI 技術實現(xiàn)革命性突破之后,真正的 AR 眼鏡將融合兩種技術路徑,實現(xiàn)「兩全其美」的體驗。
「就像智能手機并沒有淘汰筆記本電腦或臺式電腦一樣,AR 眼鏡也不會成為混合現(xiàn)實耳機的終結。相反,我們看到的是構成未來結構的一系列設備。我們相信,我們現(xiàn)在擁有的智能眼鏡,在全面 AR 眼鏡化的道路上,將具有更廣泛的吸引力。」
Meta 眼鏡的 AR 化,圖/ Meta
Meta 當然不至于無的放矢,AI 技術如今的革命性突破,絕不只是在自然語言方面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,還包括在聲音、動態(tài)圖像等方面的理解。尤其是 AR 的核心就是空間視覺,不同于過往,今天的 AI 真正開始了認識和理解周圍的環(huán)境。
認識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基礎。AR 的本質是基于物理世界融合數(shù)字內(nèi)容,這也意味著除了 SLAM 空間定位技術,很重要的一點是同時理解物理世界和數(shù)字內(nèi)容,以及兩者之間的聯(lián)系,才能幫助用戶享受到「增強現(xiàn)實(AR)」的體驗。
除此之外,AI 算力的增長速度也遠遠超出了通用算力的增長速度,遠不只是每兩年翻一番的規(guī)模,而 AI 在人機交互層面還有大量的潛力可以挖掘,能夠以更高的效率、更好的交互形態(tài)將 AR 體驗呈現(xiàn)在人們的「眼前」。
這是谷歌、Meta、蘋果以及一眾 XR 公司過去沒有想到的一種可能。
12 年前,當谷歌創(chuàng)始人謝爾蓋·布林戴著谷歌眼鏡從高空上一躍而下,并將畫面?zhèn)骰?Google I/O 2012 大會現(xiàn)場。
Google I/O 大會現(xiàn)場,圖/谷歌
但包括他在內(nèi),谷歌乃至整個業(yè)界,可能考慮到了 AR 眼鏡在隱私、處理器能效等方面的挑戰(zhàn),卻很難能想到,一年前成立的「谷歌大腦」(谷歌深度學習部門)其實才是 AR 眼鏡的關鍵。
國產(chǎn)廠商加碼, AI+AR 成新版本的「答案」
首先需要說明,AI 技術在 AR 領域應用,早已有之,但就算再重視 AI 的 AR 公司,在最新一輪的生產(chǎn)式 AI 革命之后,也都要重新思考 AI 之于 AR 的價值和意義,重新梳理和設計 AI 在 AR 眼鏡中應用。
而不只是手握 Llama 大模型的 Meta 意識到了這一點,包括 Rokid、雷鳥創(chuàng)新、李未可科技以及致敬未來等國內(nèi)廠商也意識到了 AI+AR 才是「版本答案」。
當然,就技術講技術是沒有任何意義的。做智能音箱出身的 Rokid,甚至早幾年就篤定了 AI+AR 的大方向,包括在 Rokid AR Studio 上采用單目攝像頭、依靠 AI 生成深度信息也是基于這個方向的一種「落地」。
單目方案,圖/ Rokid
包括 Rokid、雷鳥創(chuàng)新、李未可科技和致敬未來,還都提到了 AI 在幫助用戶分析和理解環(huán)境信息上的巨大潛力。就像喬布斯在個人電腦早期將其比作為「大腦的自行車」,AR 眼鏡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更加接近這個比喻。
吳德周創(chuàng)建的致敬未來,就在 ARknovv A1 上推出了名為「精靈球」智慧助手功能,通過整合語音和圖像兩類 AI 識別能力,讓設備能夠聽到用戶意圖、感知眼前畫面,來提供 AR 相冊、AR 導航以及現(xiàn)實大爆炸等功能。
圖/ ARknovv
誠然,「精靈球」也好,其他 AI 應用也罷,現(xiàn)在都還存在大量需要改進和重新設計的地方,但無疑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。
而在今天,別看 AR 眼鏡廠商都在大談特談 AI,但實際大部分廠商都是淺嘗輒止。很多廠商只是在眼鏡上接入了一個云端的 GPT,再將文字輸入輸出改為語音輸入輸出,并沒有將 AI 的能力深入底層,在應用、內(nèi)容和場景體驗上帶來根本的改變。
這是現(xiàn)狀,也是挑戰(zhàn),更是機遇。
原文標題 : 空間計算的終局之爭:Meta的最新答案是AI+AR

請輸入評論內(nèi)容...
請輸入評論/評論長度6~500個字
最新活動更多
-
7月8日立即報名>> 【在線會議】英飛凌新一代智能照明方案賦能綠色建筑與工業(yè)互聯(lián)
-
7月22-29日立即報名>> 【線下論壇】第三屆安富利汽車生態(tài)圈峰會
-
7.30-8.1火熱報名中>> 全數(shù)會2025(第六屆)機器人及智能工廠展
-
7月31日免費預約>> OFweek 2025具身智能機器人產(chǎn)業(yè)技術創(chuàng)新應用論壇
-
免費參會立即報名>> 7月30日- 8月1日 2025全數(shù)會工業(yè)芯片與傳感儀表展
-
即日-2025.8.1立即下載>> 《2024智能制造產(chǎn)業(yè)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發(fā)展藍皮書》
推薦專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