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苦工作14年,你卻讓AI機器人取代了我
四
科學界相對一致的看法是,到2040-2050年,將出現(xiàn)達到人類水平的人工智能,也就是說,屆時AI機器人將和人類一樣,能在各行各業(yè)和人類有一樣的工作能力。激進者認為,這一天會在2030年就到來;即便是不看好的人,認為到2070年人工智能肯定已經(jīng)到達人類水平。而一旦到達人類水平,AI機器人會自我學習,將迅速超過人類。
這意味著什么?以80歲的壽命為標準,看到這篇文章的絕大多數(shù)讀者在有生之年將看到AI機器人達到人類水平。
大多數(shù)人此生會用到AI機器人提供的各方面的服務,比如我們老的時候,陪伴我們的很可能是一個AI機器人,就如同電影《機器人與弗蘭克》里面的一樣。當我們懷念逝去的親人時,我們可以把他在網(wǎng)絡上的各種資料進行整理,讓機器學習后,復制一個我們的“親人”來陪伴我們,如英劇《黑鏡》第二季里面的《馬上回來》。
這兩個例子,其實離我們不遙遠。
(電影《機器人與弗蘭克》劇照)
(英劇《黑鏡》第二季《馬上回來》;右邊為AI機器人男友)
當然,這也很可能同時意味著:2018年6月剛參加完高考的學生,他們現(xiàn)在意氣風發(fā),代表著未來;但如果他們還按照上一代的方式方法接受教育,等他們50歲時,很可能會面臨一次無奈的失業(yè)。一個好的跡象是,國內(nèi)越來越多的大學,都開始關注“人工智能”;“人工智能”成為大學的專業(yè),成為專門的學院,這個會越來越普遍。
(2018年5月,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同時揭牌“人工智能學院”)
盡管如此,我們依然對人工智能將要帶來的巨變關注不夠。
計算機科學家斯圖爾特·羅素(Stuart Russell)曾用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來試圖說服大眾提升對人工智能的緊迫感。假設外星人向地球發(fā)了一段話:地球人,我們將在50年后到達地球,請你們做好準備。如果是這樣的情況,全人類都會很有緊迫感,去積極應對。就如科幻小說《三體》里面所描述的,三體人向地球進發(fā),倒逼地球人快速發(fā)展科技。
但是,同樣是50年后,AI機器人大概率會遠遠超過人類時,普通大眾的反應卻很冷淡,仿佛跟自己無關一樣。其邏輯是:AI機器人是由人類所創(chuàng)造,會聽人類的話。但是,AI機器人的發(fā)展,到了一定階段,就大概率會失控。AI機器人即便不針對人類,只要它們開始按照自己的使命行動時,人類就有可能被動成為受害者;就如同人類不針對小動物,但我們一旦要造房子,就很少能顧及到小動物們的生死了。
五
也許遙遠的未來,我們終將被AI機器人所取代;但是,我們依然有足夠的理由去期待美好,只要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。其實,跟不上時代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,當那一天到來的時候,我們完全沒有心里準備、茫然無助。而一旦認知到了這個世界的變化,我們就能更好地去把握未來。

請輸入評論內(nèi)容...
請輸入評論/評論長度6~500個字
最新活動更多
-
7月22-29日立即報名>> 【線下論壇】第三屆安富利汽車生態(tài)圈峰會
-
7.30-8.1火熱報名中>> 全數(shù)會2025(第六屆)機器人及智能工廠展
-
7月31日免費預約>> OFweek 2025具身智能機器人產(chǎn)業(yè)技術創(chuàng)新應用論壇
-
免費參會立即報名>> 7月30日- 8月1日 2025全數(shù)會工業(yè)芯片與傳感儀表展
-
即日-2025.8.1立即下載>> 《2024智能制造產(chǎn)業(yè)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發(fā)展藍皮書》
-
8月5日立即報名>> 【在線會議】CAE優(yōu)化設計:醫(yī)療器械設計的應用案例與方案解析
推薦專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