機器學習之于IOT淺見
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目標客戶, 嵌入式設計團隊也在研究新技術, 如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。 深度學習允許這些設計師以有限的資源更快地開發(fā)和部署復雜的系統(tǒng)和設備。 通過這些技術, 設計團隊可以使用數據驅動的方法建立系統(tǒng)或復雜的系統(tǒng)模型。
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不是用基于物理的模型來描述系統(tǒng)的行為, 而是從數據推導出系統(tǒng)的模型。當需要處理的數據量相對較小, 而且問題的復雜性較低時, 傳統(tǒng)的機器學習算法是有用的。但是, 如果有更多的數據, 比如無人機, 那么更大的問題又如何呢? 這個挑戰(zhàn)需要深度學習技術。 這種技術將把我們推向下一個控制設計和物聯(lián)網應用的時代。
機器學習在工業(yè)資產中的應用
首先, 考慮機器學習技術在工業(yè)資產狀態(tài)監(jiān)測中的應用。機器學習將基于條件的監(jiān)測應用從被動和預防性維護的時代過渡到預測性維護。 這些技術用來檢測異常行為, 診斷問題, 并在某種程度上預測了工業(yè)資產的剩余使用壽命, 比如馬達, 水泵和渦輪機等等。
基于機器學習開發(fā)和部署模型的工作流程如圖1所示:
圖1 分析工作流程與機器學習
看看這個流程是如何用來監(jiān)測馬達健康狀況的。數據來自于多種類型的傳感器, 如加速度計, 熱電偶和電動機上的電流傳感器等。 特征工程通常由兩部分組成: 特征提取和特征提煉(圖2)。
圖2 特征工程
特征提取是用來從原始數據(或波形)中獲取有用信息, 以了解資產的健康狀況。例如, 從電動機發(fā)出的電流信號的頻譜包含了可用于檢測故障的信息, 如圖3所示。 頻譜中不同頻段的平均振幅可以作為從當前信號中提取的特征。 從多個傳感器中提取的特征可能有冗余信息。
圖3 從電機電流信號中提取特征
一種特征提煉的方法是主成分分析(PCA) , 可以用來減少最終用于構建模型的特性數量。、特征數量的縮減可以減少所使用機器學習模型的復雜性?s減的特征集被表示為向量(或數組) , 并輸入到模型使用的機器學習算法中。
機器學習的類型
模型創(chuàng)建和驗證是一個迭代過程, 通過這個過程, 可以實驗幾種機器學習算法, 并選擇最適合目標應用的算法。一種非監(jiān)督的機器學習算法, 如高斯混合模型(GMM) , 可以用來模擬電機的正常行為, 并檢測電機何時開始偏離其基線。 非監(jiān)督的方法有利于發(fā)現(xiàn)數據中隱藏的模式, 而無需對數據進行標記。
雖然非監(jiān)督學習可以用來檢測馬達中的異常, 而監(jiān)督學習則需要檢測異常的原因。 在監(jiān)督學習中, 提出了一對輸入數據和所需輸出的算法。這些數據被稱為標記數據。該算法是將輸入映射到輸出的函數。用于訓練機器學習算法的數據包括在正常和錯誤條件下提取的特征。 這些特特征是用一組標簽來清楚地標識出馬達的狀態(tài)。 支持向量機、 Logit模型和人工神經網絡是常用的監(jiān)督式機器學習算法。
對傳統(tǒng)機器學習技術的挑戰(zhàn)是特征提取過程。 這是一個脆弱的過程, 需要領域專家的知識, 通常是機器學習工作流程中的勝負關鍵。
向深度學習工作流程的邁進
深度學習算法最近越來越流行, 可能是因為它們不再需要特征工程步驟。從傳感器獲得的數據(原始測量)可以直接輸入 DL 算法, 如圖4所示。
圖4 深度學習的工作流程
深度學習算法是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。人工神經網絡算法受到了生物神經網絡結構和功能方面的啟發(fā)。這些算法的結構形式是由一組相互連接的計算節(jié)點(人工神經元)組成的層次結構。 第一層被稱為輸入層, 它是輸入信號或數據的接口。最后一層是輸出層, 這一層中神經元輸出最終的預測或結果。

請輸入評論內容...
請輸入評論/評論長度6~500個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