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 Hematol Oncol:二甲雙胍增強三氧化二砷抑制肝內膽管癌的作用
文章背景簡介
BACKGROUND INTRODUCTION
膽管癌可分為肝內、門周和遠端膽管癌,是高致死率的疾病。肝內膽管癌(ICC)是原發(fā)性肝癌的第二常見類型,近幾十年來,其發(fā)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圍內呈上升趨勢。雖然ICC的治療可以采用手術切除、肝移植、全身化療、經動脈化療栓塞(TACE)、射頻消融術等多種方法,但患者的預后仍然很差。
三氧化二砷(As2O3,ATO),是最具商業(yè)價值的砷化合物,同時也是最古老的毒物之一,無臭無味,外觀為白色霜狀粉末,故稱砒霜。研究已經證實ATO在體外和體內都具有抗腫瘤活性,但單獨使用ATO治療并不能使患者獲益,如要達到所需治療劑量,則ATO的毒副作用風險又嚴重限制了臨床應用。因此,需要開發(fā)新的策略來增強ATO的抗腫瘤活性或逆轉耐藥性、減少所需劑量和ATO相關的副作用。
2017年,浙江大學醫(yī)學院附屬第一醫(yī)院的Sunbin Ling等人在《Journal of Hematology & Oncology》(IF=7.333,醫(yī)學1區(qū))發(fā)表了題為“Metformin potentiates the effect of arsenic trioxide suppressing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: roles of p38 MAPK,ERK3, and mTORC1”的文章,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探究。
02
所用到的主要方法
METHODS
1.細胞培養(yǎng)
2.實時細胞生長監(jiān)測
3.細胞活力檢測
4.細胞周期、凋亡和ROS檢測
5.蛋白質免疫印跡
6.異種移植模型分析
7.免疫熒光
8.TUNEL檢測
03
文章主要內容摘要
ABSTRACT
三氧化二砷(ATO)是一種主要用于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。ˋPL)的中藥。對于實體腫瘤,雖然大量研究已經證實ATO在體外和體內都具有抗腫瘤活性,但單獨使用ATO治療并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,且當治療需要增加劑量(例如耐藥性)時其毒副作用則又嚴重限制了臨床應用。不過,值得注意的是,當與其他藥物或放射療法聯合使用時,ATO依然還是會顯示出具有可控毒性的治療效果。
二甲雙胍是一種廣泛應用于世界各地的抗II型糖尿病治療藥物,同時也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預防和治療癌癥的藥物。2013年,研究顯示二甲雙胍能夠抑制ICC細胞的生長。流行病學研究報告顯示:在糖尿病患者中,使用二甲雙胍可使ICC風險降低60%。此外,研究還發(fā)現二甲雙胍能有效增強ICC細胞對索拉非尼、5-氟尿嘧啶、三氧化二砷(ATO)等化療藥物的敏感性。單用二甲雙胍治療ICC時療效并不算理想,但聯合常規(guī)化療則可提高療效。
結果:二甲雙胍和ATO通過促進細胞凋亡、誘導G0/G1細胞周期阻滯、增加細胞內ROS,協同抑制ICC細胞增殖。二甲雙胍與ATO聯合治療可有效減少ICC異種移植模型中ICC的生長。機制上,抗體陣列分析顯示ERK3在二甲雙胍和ATO處理后CCLP-1細胞中變化最大。蛋白質免疫印跡結果證實,二甲雙胍與ATO可協同抑制mTORC1,活化AMP活化蛋白激酶(AMPK),上調ERK3。二甲雙胍消除了ATO誘導的p38 MAPK的活化,該活性部分依賴于AMPK的活化。應用SB203580或特異性siRNA抑制p38 MAPK,可以在二甲雙胍和ATO聯合處理的ICC細胞中促進mTORC1的失活。p38 MAPK的激活可能是ICC對ATO耐藥的原因。盡管本文中并沒有對p38 MAPK與ERK3之間的關系做出明確的定義,但AMPK是ERK3的一個新發(fā)現的正向調節(jié)因子。EKR3過表達會通過失活mTORC1而抑制ICC細胞增殖,且ERK3的表達與ICC患者預后具有良好的相關性。
結論:二甲雙胍通過調控AMPK/p38 MAPK ERK3/mTORC1通路,增強三氧化二砷敏感,抑制肝內膽管癌。ERK3是一種新的ICC預后預測因子,在ICC中發(fā)揮腫瘤抑制因子的作用。

請輸入評論內容...
請輸入評論/評論長度6~500個字
圖片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