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G背后的IOT究竟迎來怎樣的電光火石?
直到此時此刻,還是有大量聲音在媒體和社交網絡上討論著這樣一個問題:5G到底有沒有用?
毫無疑問,今天在任何信息平臺上,都可以很容易找到對5G的“極限吹捧”。豪言5G之快,描繪5G將改變社會,種種說辭不一而足。
同時也很容易看到另一種聲音。很多人會反問,5G再快還能快過光纖嗎?4G網絡對于我們已經足夠用了,那么急著要5G干嘛?
在評論區(qū),這種討論往往會一直持續(xù)下去,直到演化成哲學思辨或者親族問候。但這里其實會發(fā)現(xiàn)這樣一個問題,那就是今天無論是給5G一個diss,還是甘當5G舔狗,大眾層面爭論的焦點,還是在將5G單純視作是對4G網絡帶寬的增強——換句話說,大家好像只是將5G和網速快畫上了等號。
當然了,大帶寬肯定是5G最基礎的改變。然而事實上,5G是整個無線通信協(xié)議的迭代升級,其中大量的通信能力都被重新定義。
如果我們回到具體而微的技術世界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5G絕不僅僅是“網速更快了”而已。而一般意義上不為大眾所知的5G故事背面,其實蘊藏了更多的產業(yè)可能性——比如說,我們一直都在暢想5G與物聯(lián)網的結合,那么如果我們在頭腦中畫一段5G頻譜,然后把它帶到今天的IoT場景里,二者到底會以怎樣的關系結合呢?僅僅是讓各種IoT設備都“網速更快”了嗎?
在不久前的巴塞羅那世界通信展上,腦極體采訪到了紫光展銳市場部副總裁周晨。我們將他對于5G+IoT市場的觀點進行了整理。從這場對話中,或許可以看到5G與IoT兩大熱詞的真正交集所在——以及從此衍生出的新市場形態(tài)與供應鏈機遇。
萬物皆可盤:5G帶給物聯(lián)網的禮物
5G時代萬物互聯(lián),這句話估計大家耳朵都聽出繭子了。
但是值得深入思考一下的問題在于,萬物到底為什么因為5G互聯(lián)?僅僅是因為5G帶來了速度更快的傳輸效率嗎?
工廠里的生產設備,路上的公交指示牌,綁在野生動物身上的腳環(huán),這些東西又不打算下載個電影,開兩局農藥,要那么快的網速是圖什么呢?
這里就涉及對于5G概念的整體理解。所謂5G,是指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。而在通信協(xié)議的代次更迭里,傳輸速度雖然是首當其沖要升級的能力,但同時也必須解決眾多前代通信網絡遺留的問題。
比如說,相比較4G而言,5G網絡協(xié)議還在低時延、超低功耗、多終端兼容性等層面上進行了跨越級提升。
而這些功能,可能恰好解決的是物聯(lián)網對“快”以外的升級要求。比如在工業(yè)IoT領域,低時延就是最重要的網絡命脈。試想一下,如果智能流水線之間因為網絡延遲造成混亂,那畫面多么可笑。而就某些IoT設備而言,低功耗才是真正的及時雨。比如野生動物佩戴的監(jiān)控設備,如何能讓其在特定時間完成數(shù)據(jù)上傳,而其他時間完全不耗電,這才是最大的需求。而這也是5G帶來紅利的一部分。
因此上,如果我們僅僅將目光放在“5G有多快”上,很可能讓自己陷入了對5G的一種狹隘理解。
就IoT領域而言,5G帶來的價值是多元而綜合的。眾多能力的升級,讓很多to B業(yè)務由4G時代根本不具備觸發(fā)條件,變成了5G時代的可以觸達。
毫無疑問,5G升級的浪潮中,手機是具有優(yōu)先權的。然而站穩(wěn)腳跟徐徐圖之,或許我們能看到IoT領域蘊藏的海量腦洞。
而這里需要注意的,其實是市場主體的問題。IoT需要的不是更快的網,而是更高的價值。5G提供的價值,必須符合垂直行業(yè)、用戶自身的需要。通過更好的通信解決能力,帶給IoT包括但不限于額外體驗、連接穩(wěn)定性、控制效率的新價值,進而幫助IoT催生新的商業(yè)空間。
前段日子,大家都是動不動就“盤他”。其實這個說法用在5G與IoT的結合處挺合適的:5G不是要讓IoT更快,而是要讓它們更“好盤”。
盤好了,價就上去了。

請輸入評論內容...
請輸入評論/評論長度6~500個字